在美國工作,最多人問的就是英文能力這件事情,我也收到不少來信希望我能夠稍微討論一下這個議題,到底台灣人的英文好不好?夠不夠用?如果不夠的話,要怎麼加強呢? 其實語言與學習分四個部分,聽說讀寫,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一樣,拿我來說吧,我是用聽與寫來學習的人,不管是語言或是其他學科,用聽的我可以很快的抓到其中要傳達的訊息,用寫的,我可以全面地整理我的思緒,然後通常我的讀者也看得懂我想表達的東西,但是讀與說對我來說,就沒有那麼直觀。
相反地,我老婆則是用讀與說來學習的人,他讀書超快,一邊工作,一邊忙比賽,還可以一邊念個 Full Time 的美國 MBA,凡是學到的東西,他口頭跟我說過一遍以後,就變成他自己的東西,但同樣的,聽與寫對他來說,就比其他兩項慢非常多了。
現在我們回頭看看台灣英文教育的設計方式,非常注重閱讀,聽說跟寫的著墨卻不大,如此一來,如果台灣人口有 50% 跟我一樣,另外 50% 跟我老婆一樣,這表示只有 50% 的人可以在台灣的英文教育下成功,其他 50% 的人注定英文不好 @@。
但這 50% 成功的人,卻也還不會聽說寫啊!等這些 50% 的人某天決定用力投資在聽說寫上面,好不努力地撐過來了,成為英文達人了,你認為剩下的還有多少 % ?
這就是為什麼所有人都在說要營造語言環境,只要聽說讀寫都有刺激,學語言的人很容易就能夠找到自己的切入點。
好了,那麼在美國工作,到底英文要多好才夠?答案有兩個,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要『工作』,社交與朋友還都是喜歡跟台灣人或是中國人在一起的話,只要你的高中英文所載內容的聽說讀寫都沒有問題,再加上你專業上的英文可以處理,其實也就夠了,反之,如果你希望打進美國的主流文化,在思考與職場的表現上能夠更美國,更上一層的話,英文多好都是不夠的,因為重點不是英文!
我只要工作就夠了
其實美國人每天的單字不就那幾千個,如果你到高中畢業前有好好把英文作業都寫完,其實字彙量也就夠了,剩下的就遇到後再查就好了。如果你不放心,一定要學會商用英文,把多益的教材弄熟絕對就已經綽綽有餘了,千萬不要去補什麼托福或是GRE,你如果用那些字跟美國人說話,他們當下會覺得你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古人!尤其是 GRE 裡面全是學術用字,不要說外國人了,一般美國人自己也沒有認識多少個,你用那些字去溝通,聽起來就像是用四書五經裡面的用語跟現代台灣人講話一樣,人家只會把你當瘋子。
但是,所謂熟悉高中英文,不是要你只會讀,你聽說寫也要達到你讀的標準才行,聽說讀寫,缺一不可。當然,附加價值越高的工作,對語言的要求也就愈多,如果你想當 CEO ,完美無瑕的英文溝通能力就會變得相當重要,到那時,其實 CNN 跟 Times 的英文也就夠了,不會需要莎士比亞。(對 CEO 來說,除了語言溝通能力以外,更重要的是下列討論到文化的部份)
要加強聽與說的能力,沒有理論,只有以戰養戰打下來的實戰溝通能力,我個人喜歡用下列幾個方法:
- 去跟老外混。最直接!如果你還在學校的話,去跟交換學生打成一片吧!我的英文有 80% 是用這種方式學來的。
- 去吐司大師(toastmaster)。不僅可以練習英文的寫作與口語表達,還可以訓練正式的演講與口條。
- 去全英語環境工作,比如說在台灣的外商(只是在台灣說全英文會讓人家覺得很假掰就是了 XD)
- 把字幕檔著看 HBO
- 再來討論一下完全沒有用的方法:
- 補習班:語言即人生,人生不是考試,沒有補習班。
- 埋頭背單字:把跟別人互動後學到的單字或片語記起來是有意義的,但是光捧著單字書,搖頭晃腦的死背可是一點效果也沒有的。
我要在這個文化中踢屁股(kick ass)!
要在美國踢屁股(kick ass),所向無敵,就算你十四行詩能夠倒著背也完全沒有用!因為那不是重點。
重點是要能夠融入文化,這一點也沒有速成的空間。
我一位 12 歲就移民過來美國的科技新貴朋友這樣跟我說:
『為了孩子以後的職場發展,我一定會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,85% 以上的時間待在美國。我會讓他國中花個 1-2 年回台灣學中文,但是我希望他在一個文化下的記憶與成長經驗能夠足夠深刻。簡單的說,我不會讓他懷疑他是個美國人。』
要能夠在某個文化下昂首跨步地走在別人前面,對該文化的了解一定要有深刻的認知。我換個方式說吧,你認為多少個精通中文的外國人看得懂『那些年』?會跟在台灣土生土長,甚至跟九把刀年紀相仿的我們一樣的感動,一樣懂得電影所呈現時代下的細節?在討論該片的時候,這些精通中文的外國人能插上話,參與討論的機率多高?
『那些年』當然只是個簡單的例子,每天辦公室的生活中,這種可以拿來增進夥伴情誼(bonding)的閒聊(small talk)多不勝數,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項:
- 共同的記憶:歌手,電視劇,電影,求學經歷,家庭經歷等
- 共同的興趣:車(美國人可愛車了),啤酒,葡萄酒,攀岩,滑雪,衝浪,露營
- 當代美國歷史事件與議題: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與想法
除了你的專業與團隊對你的信心以外,這些不經意的交流,決定了你在團隊中能不能打入核心,決定了當機會來時,主管會不會來敲你的門。
身為外國人的我們,除了專業與團隊的信心以外,你不得不惡補上面這幾項,好佳在這些也都是可以惡補成功的。
- 共同的記憶:這些比較難,但是只要你很有信心地分享台灣的種種,也願意討論美國的現象,大部分美國人的接受度都是很高的,但前提是你必須要用一種毫無恥感的態度來分享才行,你必須要自己先相信你分享的資訊是有意義的。
- 共同的興趣:興趣是需要培養的,培養的過程中多交一點朋友吧!這同時也在提醒我們,不要一直工作,生活也要精彩才行。
- 當代美國歷史事件與議題:定定 Time 雜誌吧(美國訂一年才台幣 900 元),裡面有非常多以美國為觀點的討論與時事。
(當然,工作還是要做好)
學成立刻歸國,其實是個很糟的策略
直到目前為止,我都還認為我根本還沒有進到當地文化的核心,雖然每天上下班跟當地人接觸共事至少 8 小時,持續長達兩年多的時間,對當地人的思維與工作方式多少有點觀察,但是在預測當地人對事物的反應上,還是非常有限。
不要小看『預測』這件事情,在工作的表現上,如果你沒有辦法精準地預測老闆,同事,客戶對你工作成績的反應,你絕對沒有辦法在該工作上成功。
預測文化的能力跟經驗有關,這些經驗,就完全仰賴於你在該文化下跟當地人一起遭遇事情的多寡,這些事情不是天天發生,所以你必須要待久一點。
一般而言,五年當地生活經驗大概可以讓你把該文化的邏輯抓個大概,協助你預測該文化人對事物的反應。反推回來,一年的國際經驗根本連過水都還不算,才剛剛習慣該文化生活,你就準備回去了,兩年的碩士經驗只能讓你交到還相識不深的當地朋友,來不及學習上面 kick ass 段落討論到的那些東西,三年… 四年… 到了五年的時候,你大概可以建立起些當地深刻的交友圈,腦中有足夠的資料對該文化的反應進行預測。
這裡談的五年絕對不是每天跟台灣人或是其他漢人出去郊遊,打麻將,喝珍珠奶茶… 等等這種活動,這樣跟你打包萬分之一的台灣出來生活是一模一樣的,如果你要這樣,何必花費高額的成本出來留學呢?留學除了需要資源以外,還需要留學的認知與決心,你必須要在這五年中奉行 kick ass 段落所討論到的東西。
學英文簡單,學文化卻是很困難的。
最近大家很瘋 Keep Calm(淡定)系列,那就淡定地學英文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