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華文圈一款照片應用程式 『足記』,瞬間在社群網站成為熱門話題,為滿足好奇心,我想不妨下載體驗,納悶足記到底火紅什麼勁。照片應用 APP 多如過江之鯽,除非設計獨特,主題鮮明,要不然我是不會輕易下載,聽聞『足記』採電影字幕入照片的作法,勾起心中文青魂蠢蠢欲動,平日我最愛幫照片後製,加濾鏡,調色溫,信手拈來添個塗鴉,輸入心情文字,讓一張照片說故事,成了習慣。
iOS版 下載: https://itunes.apple.com/cn/app/zu-ji-xiang-dian-ying-yi-yang/id877174386?mt=8
Android版下載: https://play.google.com/store/apps/details?id=cc.fotoplace.app
登入『足記』看到中間底下藍色按鈕,進入照片編輯,從左下角「模式」,我們可以選擇「普通」、「畫中畫」、「對比」和「大片」這四款模式,首先選「大片」,再到相簿去找照片,最好是橫幅,較能顯示大氣氣勢,當然也能把手機橫過來直接拍照。
照片做適當裁切之後,進入「字幕」編輯,此時你會發現照片上下有兩塊黑邊遮幅,感覺版面比例猶如看寬螢幕。若你不要這兩塊黑邊,按「字幕」選項,取消「遮幅」設定。
『足記』 最具匠心巧思的設計在「字幕」功能,裡面蘊藏數量頗豐的字幕庫,大部分為中英文對照,英文部分為百度翻譯,不是官方發佈正式版,有些翻得很馬虎,若只是要電影字幕慣有的中英文對照感,準不準確倒是無所謂。我們找一個能觸動情緒的台詞,若不要英文字幕,按「清空」保留中文,不然按「換一換」,直到找到心目中理想的那句話。
在上方有「字幕大小」的拉桿,幫字體加大一些,接著到我很愛的「濾鏡」找「電影膠片」換上底片效果,或用「盛夏光年」為照片添上浪漫情懷。
最後再調個「對比」,讓照片更像 Lomo 相機拍出來的效果,最後看要不寫點東西,按左上角的「發佈」,完成照片後製。「足記」在社群分享限定「微博」、「豆瓣」,沒有我們慣用的臉書、推特、Instagram、Pinterest,我只有按同步於相簿,到時再另外分享到其他社群。
↓↓ 讓平凡影像記錄加入文青味
「足記」在其他模式如「對比」、「畫中畫」有趣味的玩法,以「畫中畫」為例,從「發現」找到一部電影「羅馬假期」奧黛莉赫本和葛雷哥萊畢克共騎 Vespa 畫面,若你正巧也有羅馬那張照片,兩張合成,恰似你拿經典劇照跟背景來個古今相會,跟加拿大攝影師 Christopher Moloney 一樣,拿著電影劇照到世界各地尋找那個主角所在角落,重溫經典回憶。
若你還有想加點裝飾,在「印記」有「水印」標示名字和位置,還有不少「人間煙火」、「時光之旅」之類文藝風標題,加了宛如電影海報風情。
我套用卡片模式,能置入的文字內容不限於電影台詞,有來自文學名著、古文詩詞,甚至還有韓劇咖啡王子一號店台詞。
足記爆紅有了 100 萬次下載傲人成績,卻也陷入人力與資源不足的窘境,在萬眾期待下,大家等著看足記會展現更棒的功能。我最近試用幾次的心得,發現「飛呀」Roam 功能根本無法奏效,不能定位也無法顯示內容,但地圖呈現的概念可以延伸,與「發現」功能裡的電影場景資訊做整合,飛到某地,顯示電影片名的 Pin 標誌,再提供更多探索服務。
↓↓ 社交探索是無疾而終的嘗試
「足記」爆紅後能撐多久? 它起初能吸引不少好奇心,但興趣週期顯然會越來越短,又想走旅行探索路線,還要玩社交功能,什麼都要做的姿態,反而無法留住只想為照片帶來更多精彩的初衷。其實「足記」在字幕可以做更多耕耘,優先應將「隨機」改「心情」來搜尋,或從特定電影來找台詞,註明出處跟人物,更能貼近心意。開發更多濾鏡或許永遠比不上其他專門後製的 APP,但「印記」海報式標題會是一大亮點,足記可以在這裡找到有別於其他照片後製 APP 的立足點,為付費模式取得更多圖案設計做鋪路準備。總之,「足記」若能向 Instagram 學習怎樣聚焦在單一功能,用電影題材擦亮招牌,例如定期規劃主題,請大家找出周星馳電影台詞,發揮群眾力量,以一系列照片競賽來擴大參與,會比目前主題區塊更能拉攏影迷的心。
↓↓ 經典電影場景探索: 布達佩斯大飯店! 羅馬假期!
↓↓ 鍵入「台灣」想找電影,卻無結果顯示。(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