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刮鬍子,其實阿湯本身鬍子並不多,但..長的很淩亂,所以一定得定期處理,主要都集中長在人中二側以及下顎處,人中的部份基本上什麼刀都很好處理,可是下顎處其實較多角度,在處理時都要特別小心,阿湯今天要來推薦一款最近正在用的電動刮鬍刀,是由 Panasonic 所推出的 ES-LT2A ,會選擇主要是看上 3D 浮動刀頭可以處理各種角度,而且可以水洗,在觀看官方網站的介紹時,還有一個特別的技術是 Smart Sensor 感應科技,主要是會自動調整力道,在刮鬍子的時候較不會讓皮膚有輕微刮傷的感覺,阿湯在用過之後,覺得不僅刮的乾淨,而且刮的舒服,往下來看更多詳細的介紹吧。

阿湯是怎麼選刮鬍刀的?

其實最早以前,阿湯並不是刮鬍子,而是「拔或剪鬍子」,因為鬍子量並不多,而且長的都參差不齊,完全無法留,後來有時太容易忘記要拔,一次長了太多就很難拔,就決定找個刮鬍刀來用用,而第一次使用刮鬍刀時是選擇非電動式的,再搭配水或刮鬍泡直接刮,不過每次刮完都會有一種皮膚受傷的刺痛感,不是很舒服,而電動刮鬍刀有很多都是不能水洗,我覺得用久了裡面很髒,不能洗很麻煩,或是刀片不是很好用,每次都很用力壓才刮的掉,所以後來選了今天要介紹的這款 ES-LT2A,不僅可以水洗,而且刀片超厲害,採用 30 度銳角奈米內刃,完全符合需求,當然重點是刮的很乾淨啦。

Panasonic ES-LT2A 電動刮鬍刀開箱介紹:

今天要介紹的 ES-LT2A 本尊來了,操作很簡單,就是電源鍵按下去就開工,而阿湯看上他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可以水洗,比較方便,也比較衛生,否則只洗外蓋,裡面的刀片不沖洗,長久下來也太髒了吧。

p_01_01
Panasonic ES-LT2A 電動刮鬍刀使用分享,任何角度都好刮、更保護你的皮膚 p impr

平常不使用時在刀頭處還有保護蓋可以蓋上,主要也防塵,另外除非你鬍子真的很多,每次都要刮很久,否則應該是充一次電夠你用好幾天,像阿湯大概每週刮一次,每次也僅使用不到 3 分鐘,大概 2~3 週充一次電。

p_02

位於下方的充電孔,有防呆設計,所以你是絕對不會插反的,放心。

p_03

而在背部的地方有個三段開關,在一般的使用下會是在 Free,也就是讓 3D 全方位浮動刀頭自由跟隨你使用的角度變化。

p_05

如果你想要鎖定刀頭,就可以切換到 Lock,這麼一來就會固定角度。

p_06

而最下方有點像是梳子的圖示,切換到這邊時,上方會彈出一個小刀片,這也是電動的,可以處理小範圍(像是鬢角部位、人中…),或是打造造型鬍鬚。

p_07

前方一共分為二個部份,上下的是馴服刀網,能抓起根部倒臥的鬍鬚,所以像下顎很難處理的也能剃除乾淨;而中間是前速刀刃,可以有效勾起較難剃除的長鬍鬚,透過這樣的設計,不論你鬍鬚長短都能輕鬆剃除乾淨。

p_08

平常要清洗時,只要將前方的刀網取下,就可以分別清潔,建議是每次使用後就清潔為佳,才不會讓較細的鬍渣殘留在裡面,也比較衛生啦,而且可以水洗,沖一下也好,別太懶惰了大家。

p_10

前方採用的是 30 度奈米銳角內刃,再搭配高速線性 13,000 轉的馬達,來回的驅動內刃,保持一貫的力道強度,使用的時候可以感受到那種俐落的快感。

p_11

內建的 Smart sensor 感應科技,用在偵測鬍鬚的濃密度,進而調節力道,當鬍鬚較濃密時會加強馬達速度,而較稀疏時則會減緩速度,透過這樣的方式調整力道,也能有效的減少對肌膚的負擔。

p_12

因為 3D 浮動刀頭的關係,各種角度真的都很好刮,像是下顎,阿湯之前用過別種刮鬍刀,因為太過直硬,自己要橋好角度才能刮乾淨。

p_15

像是人中二側的鬍子也很好處理,阿湯的就是俗稱的師爺鬍呀,電視劇大家應該很常看到師爺拉著鬍子奸詐的想事情吧……

p_14

下面阿湯就要來親身示範刮掉我這留了大概二週的師爺鬍啦,先讓大家看看刮之前的樣子,長的真的是超級參差不齊,而且粗細長短都有。

p_21

下顎也特寫一張給大家看一下。

p_22

在看成果之前,來看看阿湯刮鬍子的過程吧,在影片中也讓大家可以看的更清楚這 3D 全方位浮動刀頭的動作,可以因應你的力道及角度來移動。


阿湯刮完的成果特寫,很乾淨吧,一點點細微的鬍渣都沒有。

p_23

下顎也讓大家看一下特寫,大概只看的到阿湯的小粉刺…..(笑)

p_24

使用心得:

阿湯覺得和一般刮鬍刀的差異還真的蠻多的,除了使用時不需要使用刮鬍泡做保護很方便,刮完之後也不會有肌膚刮傷的小刺痛感,以前在刮的時候幾乎都有,而使用這款 Panasonic ES-LT2A 電動刮鬍刀,除了在刮的過程中,可以很貼合各種使用角度之外,刮的刀道也可以感受到很俐落,最吸引我的莫過於就是這 3D 浮動刀頭以及可以水洗很方便,好刮不傷皮膚又好清潔這才是最重要的,推薦給各位常被鬍子所困擾的朋友們,一定要試試看。

相關資訊:

Last Update: 2015 年 07 月 27 日